审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根据西方有关会计、审计职业团体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审计重要性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①重要性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数量是指错报金额的大小,性质是指错报的本质。通常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分析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从金额上难以判断其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进行考虑。
②重要性概念从总体上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是以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为出发点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经济判断和决策,重要性正是基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而定义的。若一项错报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是不重要的。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应从报表层次和账户与交易层次进行考虑和判断。
在通用目的的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具体需求存在很大差异。
③影响重要性水平判断和确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量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和确定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同性质的因素对其也同样有着特殊的影响,如出现在会计处理中的舞弊和错误,财务报表中各个不同性质的项目等对重要性的判断和确定都有着特殊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运用职业判断,合理评估与确定重要性水平。
④重要性水平在理论上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但实际工作中只能接近。否则,就不能根据其确定具体的审计意见类型。但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和确定只能尽量接近准确。其原因就是影响重要性水平判断和确定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审计内容方面的内在因素以外,还有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多少、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条件不同等外在因素。所以,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